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在进行学术论文翻译润色时,我们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学科特色等,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语境因素后更好地进行翻译润色,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尽管AI辅助论文润色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与争议。一方面,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论文失去个人风格,或是在某些情境下,AI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导致修改建议偏离原意。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持语言地道与遵循学术诚信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近日,我校王舜/金辉乐/王娟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发表题为“The Reconstruction of Bi2Te4O11 Nanorods for Efficient and pH-universal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的论文。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在CO2RR条件下原位重构Bi2Te4O11 NRs来开发Te修饰的Bi纳米棒(Te-Bi NRs)。使用原位X射线衍射(XRD)和原位拉曼光谱对CO2RR过程中Bi2Te4O11 NRs的复杂重构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该分析揭示了三个不同的步骤:Bi2Te4O11的分解、Te/Bi相的形成和Te的溶解。Te-Bi NRs在CO2RR中对甲酸盐表现出非常高的性能,在所有pH条件下(酸性、中性和碱性)都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具体而言,在中性、碱性和酸性条件下的流动池反应器中,在3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分别实现了高达94.3%、96.4%和91.0%的HCOOH法拉第效率,超过了工业要求(>200 mA cm-2)。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高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运行120多个小时。结合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原位红外光谱(ATR-FTIR)全面揭示了Te的存在会使得Bi位点的呈现出缺电子状态,从而增强*OCHO中间体的吸附强度,同时显著抑制竞争性HER和CO的产生。
学术论文与学术研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而学术研究则是学术论文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两者在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学术领域的发展。
研究的问题找到了新的材料,并借助这些新材料,对问题产生了新的看法和认知,在拓展同一问题的研究层面锦上添花,如复合材料用于新型飞机的研发,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飞机的各种飞行性能。
从内容上来看,学术论文侧重于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论证,通常关注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或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学术著作则更注重对整个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的深入分析和系统阐述,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支持。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与其他七名作者一起发表了那篇著名的Transformer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除此之外,狮子哥也在谷歌参与了不少研究,包括ProtTrans、Tensor2Tensor等。
2023年1月在环境工程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科院&JCR双一区Top期刊,IF=9.7)发表的学术论文《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ixotropic cement paste backfill with molybdenum tailings》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本着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的目的,在触变性水泥浆中加入钼矿冶炼后产生的固体细颗粒钼尾矿砂,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了触变性钼尾矿水泥浆液的配比设计,并测试了其触变性、析水率和结石体抗压强度,极差分析得到了浆液最优配比。模拟了在充填空洞型采空区时触变性钼尾矿水泥浆液的注浆和流动过程,得到了空洞型采空区充填钼尾矿水泥浆的流动距离、堆积高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